冬奧火炬 陜西“智”造——航天六院北京冬奧會火炬研制團隊的創新故事
來源:陜西日報
日期:2022-02-17 11:11:00
航天六院火炬研制團隊技術人員在進行火炬技術探討。 受訪者供圖
2月4日晚,舉世矚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鳥巢)隆重舉行。現場,無論是火炬手傳遞的手持火炬,還是最后“大雪花”中央的主火炬,均是“火光”燦爛,震撼人心。
除過外觀,火炬“飛揚”所有系統的設計和制造,都是由總部位于陜西的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六院)11所(京)和101所組成的火炬研制團隊完成的。兩年多來,火炬研制團隊攻克了一道道難關,完成了一次次創新。
2020年1月,接到參與北京冬奧會火炬研制的任務。
2020年2月,被正式確定為手持火炬研制的牽頭單位。
2020年8月,正式明確手持火炬的燃料為氫氣。
2020年9月,手持火炬造型最終確定。
2021年2月,北京冬奧會主火炬方案確定將最后一棒經過特殊設計的手持傳遞火炬直接作為主火炬燃燒器。
2021年6月,手持火炬在歷經重重考驗后實現“無懼風雨”。
2021年10月,主火炬在綜合演練中盛開“火焰”。
2022年2月4日,主火炬在國家體育場嵌入“大雪花”,驚艷了世界。
點火前760天:
接到北京冬奧會火炬研制任務
火炬,一直以來都是奧運會的關鍵一環,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令人矚目。2020年1月初,航天六院11所(京)接到參與北京冬奧會火炬研制的任務。
據介紹,航天六院11所(京)研制的三型氫氧發動機,在北斗工程、嫦娥工程、火星探測及空間站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中都表現完美。依托火箭動力專業技術優勢,航天六院11所(京)在民用產品技術創新方面建樹頗豐,為我國能源化工行業提供了大量優質熱能工程、特種泵閥、節能環保裝置等關鍵裝備和產品。
作為全國唯一一家液氫液氧發動機研制單位,航天六院11所(京)在氫能方面研究積累了數十年經驗,具有強大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儲備?!皼]有比我們所更適合的研制單位了。我們有工業火炬研制基礎,也有關鍵閥門技術支撐,我們就是奧運火炬制作的最優選。”該所黨委書記李曉峰說。
就這樣,航天六院11所(京)舉全所之力,抽調了一批精英骨干,組成了手持火炬項目團隊,開始了跨專業、多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突破。2020年2月底,該所被正式確定為手持火炬研制的牽頭單位,開始了從0到1、將創意轉化為產品的“征途”。
點火前570天:
選擇氫氣作為冬奧會火炬燃料
2020年8月,北京冬奧組委發出通知,正式明確手持火炬的燃料為氫氣。
燃料確定為氫氣后,航天六院火炬研制團隊的燃燒、閥門、控制等多個小組開始研判分析各種可能遇到的問題:想要在北方冬季嚴酷的室外環境中順利傳遞火炬,特別是要確?;鸱N不熄滅,該如何做?氫作為世界上最小的元素,如何保證它在運輸和傳遞的過程中不會泄漏?同時,氫氣沒有顏色,要進行焰色反應;火焰不能像火箭發動機一樣噴射而出,要有曲線美感……
2020年9月,北京冬奧會手持火炬的造型最終確定。“外觀設計團隊的創意非常驚艷,流線型的造型,律動感很強。這給我們團隊的‘藝術實現’出了一道‘考題’。”航天六院11所(京)特種閥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丁英仁說,“現有的燃燒系統,從尺寸到造型都難以匹配。想要把燃燒系統裝進火炬的內部空間,除了要精簡閥門外形、優化內部空間外,還要將氣瓶中的壓力由35兆帕提升至42兆帕。”
7兆帕的壓力差看似很小,但要真正實現,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像閥門的密封技術、降壓技術、火焰穩定技術、可靠性等,都需要一一攻克。
兩個月的時間,航天六院11所(京)和101所技術團隊與外觀設計團隊不斷進行圖紙修改與迭代,以達到外觀與內部尺寸的完美匹配。
點火前365天:
手持火炬成為奧運會主火炬
2021年2月,北京冬奧會主火炬方案確定采用“微火+顯屏”方式,將最后一棒經過特殊設計的手持傳遞火炬直接作為主火炬燃燒器。這樣的方案,在奧運會歷史上尚屬首次。
主火炬項目團隊原本以為,有了小火炬的技術基礎,主火炬的難度不會太大,沒想到導演的藝術創意給了他們一個非常大的“驚喜”?!皬募夹g角度來說,微火的實現并不容易。主火炬要長時間燃燒,對環境適應性、穩燃性及抗低溫、火焰顯色等方面均有很高要求。而且,氫氣的供給要確保安全、穩定。我們最終將氫氣供給系統設計為撬裝結構,將儲存、減壓、輸送、控制集成起來?!敝骰鹁婕夹g負責人、航天六院11所(京)研發人員劉悅說。
劉悅介紹,與以往火炬最大的不同,還在于北京冬奧會主火炬懸掛在鳥巢上空,這對系統的可靠性提出了極高要求。為確保各個環節萬無一失,保證主火炬在鳥巢上空完美呈現,火炬研制團隊不光在結構的穩定性、承載力、空中姿態方面尋找最優方案,還在供電、信號、燃燒、機電、播控等方面都進行了冗余設計。
“最后一棒手持火炬就是主火炬。為了讓其能夠經受住長時間的燃燒和室外環境影響,我們采用了耐熱不銹鋼的殼體材質,并對焰色實現方法與固化方式做了針對性設計,保證了最終的呈現效果?!眲傉f。
點火前120天:
順利完成綜合演練
2021年6月底,在歷經310次綜合測試,經受了時速100公里的10級大風、每小時50毫米的降雨、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環境,以及5000米海拔等重重考驗后,手持火炬已真正“無懼風雨”。
2021年10月的一天,北京南部朱莊地區的試驗場,火炬研制團隊正在進行綜合演練的準備工作。一年多來,團隊成員不知加過多少次班、熬過多少次夜,但這次熬夜對于他們意義不同。因為這一天,他們終于要第一次看到主火炬在空中亮起來了。
凌晨3時,綜合演練的最后,飄舞在空中的“雪花”托舉著盛開的“火焰”,在冰與火的碰撞中,藝術照進了現實?!敖K于成功了!”項目團隊成員喜悅的淚水奔涌而出。
“北京冬奧會的創意,是對傳統奧運會主火炬方案的顛覆。主火炬工作時間從1.5小時不斷延長到最后的8小時,顯示方案在不斷調整,供氫方案進行了多次選擇和安全論證,火炬展示程序及動作也在過程中不斷增加。這些都是對我們技術實力和應變能力的考驗?!眲傉f。
除了手持火炬和主火炬,北京冬奧會還設有3處場外火炬,分別位于延慶城區、張家口太子城冰雪小鎮、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中心區。“3處場外火炬與主會場火炬同步點燃,是對儲氫、運氫、燃燒等多重技術的考驗。”場外火炬負責人張范說。
點火進行時:
高光時刻 終于到來
2月4日,國家體育場,最后一棒火炬傳遞到兩位“00后”運動員——越野滑雪運動員迪妮格爾·衣拉木江、北歐兩項運動員趙嘉文手中。萬眾矚目下,兩名火炬手跑向“白鴿”環繞的“大雪花”,將火炬嵌入“大雪花”中央,形成了這座由所有代表團雪花造型引導牌組成的主火炬,驚艷了世界。
伴隨著雪花飄揚,奧運火炬點燃,火炬研制團隊所有成員的內心都沸騰了。他們或激動相擁,或振臂高呼,或淚光閃爍,或開懷大笑。這一刻,一切都值得!
火炬研制團隊一直在追逐火光。為了這束“光”的順利綻放,他們進行了大量的技術創新,他們熬過了7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做了310次綜合試驗,他們在凌晨2時到早上7時這個時間段奮戰鳥巢70天,他們彩排調試30次,他們在項目現場度過了3個春節,他們加班加點4.8萬個小時……
“北京冬奧會主火炬點燃、‘雪花’綻放的這一歷史性畫面,將定格在我們團隊所有人的記憶深處,也將激勵我們繼續發揚航天精神,在后續的各項重大工程任務中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為大國工程作出新的貢獻?!崩顣苑逭f。